【現況與作品
/
Guide to the Artist’s Work】
「我們在天空飛翔」祈福活動
我們在天空飛翔 Roaming
in the Dreamland Sky
作品導讀─協同策展人
羅秀芝
以藝術改造社區而享譽國際的葉蕾蕾,在北費城的一個小城,默默耕耘了近二十個年頭之後,被當地居民暱稱為「天使」。她暌違了三十幾年之後,首度在自己的故鄉創作公共藝術。她帶著啟聰學校的學生一起在想像裡飛翔,拜訪了敦煌的飛天、印度的梵天、上海的農民、台灣的原住民……最後來到大龍峒的保安宮,他們一起在這個大牆面上,分享旅途中遇見的精彩線條與色彩。
穿過園林便來到太空,孩子們奔放的想像力,凝鑄成眼前令人讚嘆的風景。一直以來習慣沈默的啟聰學校孩子們,以最美麗的形式,宣告了他們充滿神奇的存在。
Lily Yeh,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for her work
using art to transform communities, had devoted twenty years
of her life to the renewal of a suburban town north of Philadelphia.
After thirty years of separation from her homeland of Taiwan,
she has now returned to launch a public art project, leading
students of the Taipei School for the Hearing Impaired on
a flight of the imagination, to visit the murals of Dunhuang,
the brahmin of India, the farmers of Shanghai,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Taiwan... finally returning to the Bao-an Temple
of Dalongdong. On this large wall, they share the many splendors
they have encountered in eye-catching lines and colors.
Passing through a forest, viewers soon arrive
in outer space. The children's freely racing imaginations
come to life before our eyes in fabulous scenic arrangements.
These students who have grown accustomed to living in silence
reveal their own magical inner worlds in beautiful artistic
forms.
【理念與過程
/ Concept and Process】
以園林和太空為主題,配合壁面前的樹,讓環境融入作品之中。圖案元素則來自敦煌飛天、上海農民畫、台灣原住民藝術、保安宮等當地民間藝術,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而集體創作中和自己的文化根源相連結的大型壁畫。
設置方法
由葉蕾蕾提供基本主題構想與參考資料。交由啟聰學校老師作為上課教學之參考,透過老師引導進行相關主題的創作,老師將帶領學生欣賞民間藝術、印度廟宇繪畫等,作為創作相關主題的風格依據。
葉蕾蕾再根據學生完成的作品,創作大幅壁畫草圖。
葉蕾蕾指導啟聰學校學生與志工一起拼組馬賽克壁畫。
施工由專業技師協助完成。
With outer space and the garden as a backdrop, trees in front
of the wall allow the environment to blend with Lili Yeh’s
piece entitled, “Roaming in the Dreamland Sky.” The project
makes uses of the flying figures of Dunhuang, the paintings
of Shanghai farmers, the art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the Bao-An Temple and other folk art, allowing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imaginative powers and collectively create a
large-scale mural with which they can share a cultural bond.
Installation Method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and reference material were provided
by Lili Yeh and given to teachers of the Taipei School for
the Hearing Impaired. Using similar and related works, teachers
led students on a journey of learning how to appreciate folk
art and Indian temple art, to name a few styles. This, then,
became the basis for the approach used in Yeh’s mural.
Yeh, maintaining consistency with the students’
finished product, created a huge mural of grass, and guided
students and volunteers into bringing this mosaic to fruition.
Construction was also completed in part with the help of technicians.
 |

國外友人熱心參與馬賽克拼貼 |
看過展覽後,北科大建築系同學自動假日來參加志工。 |

靜宜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也從台中前來參與志工。 |
|
靜宜大學與社區小孩拼貼亂片馬賽克,蹲在地上拼貼,卻不以為苦。 |
靜宜大學中文系的學生。 |
靜宜大學與社區小朋友 |
|
淡江大學建築系與社區小朋友熱情參與 |
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參與拼貼。 |
啟聰學校師生馬賽克拼貼學生先天上的限制雖在速度上無法達到專業水準,但是其投入的心力,讓人感動,落實公共參與的精神。 |
|
啟聰學校師生馬賽克拼貼 |
台灣藝大學生 |
社區媽媽帶領小朋友參與 |
|
|
【藝術家介紹
/
About Artist】
 |
葉蕾蕾 Lili Yeh
學經歷
畢業於台大外文系。
1963年赴美國賓州修習創作與藝術史。
1985年,獲得賓州大學中國藝術史教職。
1986年,Arthur Hall邀請,把貧民區荒地化為公園,申請賓州藝術委員會2500美金後,開始創作計畫。
1989年,在北費城一個半廢墟之城成立了「藝術與人的社區基金會」(The Villag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在短短的十四年中,她透過藝術把一個貧民區變成藝術與人的社區。
爾後, 她以藝術改造社區的事蹟,被美國公共電視拍成影片--「村子裡的天使」,在全美各地播放。
2001年,社區參與式的公共藝術發展成以藝術改造社區的案例,得到布魯納(Rudy Bruner)優良都市金牌獎
2001年,賓州等四個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2002年,獲舊金山藝術與療育基金會頒獎。
2003年10月,獲美國福特基金會頒發「改變世界的領袖」獎,因為「她以藝術和領導的藝術,幫助人們改變社區。」
2003年11月,紐約藝術家池農森拍攝《葉蕾蕾傳奇》紀錄片得到影展銅牌獎。
現在, 葉蕾蕾常受邀到貧窮地區如肯亞、象牙海岸、喬治亞共和國、中國、迦納等地,幫助落實以藝術改造社區與人。
|
知名作品介紹
[怡樂園] 位於美國費城北部黑人貧民區
在1986年夏天,一位黑人舞蹈家Authur Hall 亞瑟賀,請我幫他在他藝術中心旁邊的一塊空地上建個小花園,藝術中心的名字叫ILE-IFE Culture Center(怡樂-怡非藝術中心)。ILE-IFE是非洲猶魯巴(Yoruba)的語言,意思是「愛之家屋」(The House of Love),他的組織在1988年瓦解,為了紀念亞瑟賀30多年對當地文化、教育工作的貢獻,我就命名這個公園為[ILE-IFE Park] 怡樂-怡非園,簡稱為「怡樂園」。
在建園最開始的前三年基本上只有我,Jojo(全名為Joseph Williams,他是當地一位成年的居民)和一群街上的孩子,利用暑假時一起工作建造了這座公園。慢慢的,社區裡其他的成年人,和一些社會上的組織也來幫忙。參加這個工作隊伍。在1990年時我們完成了這個從廢墟中建成的第一座藝術公園。
[齊心園]-Kujenga Pamoja Park
我們怡樂村的格言是:「同心協力一起建造(Together We Build ),當我在肯亞(Kenya)與當地居民一起工作時,他們採用了怡樂村的格言,譯成他們的語言(Swahili)時,就成為Kujenga Pamoja.我與肯亞這貧窮社區有十多年的關係,曾六次訪問他們,並參加他們的工作。為了表示我們二個社區雖然身隔萬里,卻心意相通,於是當我們建造一個新的村子時,就命它為「齊心園」。
我設計了兩幅大壁畫,一幅名為「星海宇宙花」表示著無時間性的美和對現在衛星時代和未來宇宙空間的嚮往及探索。
另一幅名為「愛屋光輝」,借用了自兒童素描的選材,發輝,創新,兩間房子手牽著手(橋),手一接連了,眼睛(窗子)就發亮了,左邊的天上打著雷,閃著電,下著有虹彩的雨,在右邊的天空,艷虹的日落中,大朵大朵奇異的花木,欣欣向榮,處處生輝。
[靜思園]-Meditation Park
這園林設計受非洲民間宗教建築,中國園林設計和回教寺廟庭院建築的影響。
我對美的追求和選擇非常嚴謹,在發展怡樂村各種空間和建築物的過程中,即考慮藝術上審美的選擇,這代表著我們對生命、社會、和人際間的看法,這些園林、建築物都表示著我們的價值觀、藝術敏感、以及我們的人生哲學。在這園林和建築物中的造形,應該給人們一種平靜安詳的感覺。同時它們也保有神祕感。因為它們形象的根,源自古老、遙遠的各種文化傳統。
在怡樂村,參加建設的人多半是貧苦、失業、和被社會遺忘的人們,我們在一起創造和建設中,這些工作讓他們付出了力量,讓他們的心和他們的希望再生,我深信這些園林和建築的造形是能溫暖觀者的心靈,這些園林和建築物也讓我們想起,並關懷貧苦、失落和被遺忘的人們。
[天使巷]-Angel Alley
{葉蕾蕾之設計,James(BigMan)Maxton,鑲嵌片(Mosaic)}
在怡樂村中有一排房子,中間破壞了一幢是讓市政府拆了,所留下的是一小塊空間和兩面灰灰的牆,我很想把美帶到這裡,到底該用什麼建材來裝飾這空空的牆面呢?
這個黑人社區充滿了危險-偷盜,販毒,賣妓,家庭內的暴行,等等,因貧窮而產生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我想:那麼就畫天使吧!請天使來保護我們這個社區的人們。
這些天使要高大有力,神氣十足,而且要讓非洲來的天使,保佑這些非洲的後裔,伊希歐皮亞(Ethiopia)是一個古老的基督教國家,有著豐富的藝術傳統,於是我便採用了伊國藝術中,天使的形象,重新創造了七個巨大的天使來保護衆生,他們莊嚴,威武。我們採用鑲嵌片手法,使他們更顯的富麗堂皇,是足足有力的保護著這區域和當地的居民。
Big Man大個兒原本吸毒,販毒20年,在學會做mosaic鑲嵌片藝術手法後,生活有意義,就徹底的改變了,他說:「當我選擇藝術,放棄吸毒,這選擇救了我的命,這經驗真像是魔術般的神奇和不可思議。」
[獅護園]-The Lions Park
這公園本名是十一街青少年公園(11th
street Youth Construction Park)在這條十一街上,有一群無所事事的青少年,他們常常到怡樂村來騷擾。在這條街上,有一片很大且充滿了垃圾的空地,開始清潔、整理這片空地的時候,即邀請這一群青少年一起參與我們的工作,我們訓練他們各種工作技能,並發給工資,於是他們原有的破壞力就轉變成建設的動力,這方法一舉兩得,改建地區,也改善了當地的青少年。
這園門是由兩對獅子護著,這些獅子的形象來自於中國的護墓獸,但這些護墓獸的形象,在大個子(Big Man)和怡樂村當地居民組成的建築隊手中就慢慢塑成有非洲形象的「中國護門獅」。它們樸素,神氣並且威武,慢慢的我們都叫這個園林為「獅護園」。
這獅護園中的大壁畫選材,形象受各民族文化影響,也深受兒童畫的影響,葉蕾蕾女士綜合她所喜歡的造形,融匯貫通,重創一個三層樓高的大壁畫,選名為「伊甸花園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