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5年4月16日 14:00~16:30
地點:品儒藝術中心 ( 台北市庫倫街48號1樓 )
讓未來紮根、歷史新生--以詩畫勾勒大同區舊往與願景
現在的大龍峒,以前凱達格蘭平埔族大浪泵社;十七世紀以後泉州同安人跟其他漢人移墾地大隆同(即興隆同安人之意),日後因人文蔚起,科第連翩,地方人士皆稱為龍峒山﹝圓山﹞靈氣所賜,而改稱「大龍峒」。從地名的變更就說明了,此地歷史上種族的變遷。
這是一個有文化背景的社區,卻因為都市改造、發展重心移往他區,五十年多來變成台北的一個邊陲區域。人口外移、工商經濟擴展有限、地價跟鄰近的士林、中山南京路段、台北橋附近有一段差距。因而此區眾多的古蹟建築,也安靜地渡過寂寞的歲月,形成真正的「老台北」社群。
詩人顏艾琳希望透過新詩創作案【寫給大龍峒的情詩】,將此區的人文觀光資源、藝文歷史、地理景觀……化作心靈的文字,把大同區向外作介紹與交流。此次活動中,顏艾琳並與藝術家互動,吸收藝術家們的作品精神化為詩篇。比如:幫旅美藝術家葉蕾蕾與啟聰學校的合作,寫了〈這首詩就叫葉蕾蕾〉;為潘娉玉設計且手工製作的大龍峒吉祥物「荻花兒」布偶獅,以童詩寫成〈我是荻花兒〉;與黃瑞茂、吳鼎武˙瓦歷斯公車站藝術作品「引導一段無法到達的旅程」,搭配一首十四行詩;唱和知名雅歌〈望春風〉的詩作〈春風可望不可讀〉則收入小草藝術學院製作的藝術小冊中。
顏艾琳表示,以前也曾多次策劃文藝活動,但如此深度融入一個社區的人文背景、並和眾多跨界領域藝術家一起工作,加上投入時間長達半年,這對自己在企劃主題詩作上,還是第一遭。「我是在忙碌的編輯工作、家庭生活之餘,再想盡辦法完成此項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越到後期,緊張加上疲倦的累積,壓力簡直大到想放棄。」尤其配合葉蕾蕾來台,那首〈這首詩就叫葉蕾蕾〉是在記者會前一天才完成滿意的定稿。後來看到葉蕾蕾老師的率直、熱情、感動,顏艾琳直說「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而顏艾琳還有一個空間裝置展【大同,大不同】,是於大同區一家精緻的「[品儒藝廊]舉行。品儒藝廊原來就經紀國內外藝術家作品買賣、也提供藝術資訊、活動場地等相關事務,藝廊內還提供香醇的咖啡,是此區難得精心經營的藝廊。熱心的丁國玄館長內知道大同區有一連串公共藝術活動,因此特別犧牲營業空間,給詩人顏艾琳有了一次難得的空間裝置展。【大同,大不同】展示詩人此次創作的手工詩畫簿、生活零件的裝置、詩意靈簽摸摸樂、參觀民眾給大同區的心情塗鴉留言簿、大同區民眾在展期中留下一件屬於本地物件,詩人會於適當時間再製成一件作品,作為跟此次大龍峒親密對談的句點。
4月16日,歡迎喜歡藝術、詩情畫意的人,一起到品儒藝廊來感受「大不同」的大同文藝氛圍。
4月16日活動紀錄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