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已老邁的迪化街,除了代表國民政府對於大陸的思念之外,其實當地一度曾是台北城市現代化的關鍵窗口,在陸運不發達的清朝時期是重要海運接駁核心區,長年下來累積各種交易市集,讓此區早已成為台北辦年貨的熱門地點。然而進入現代化時期,台北市快速現代化與國際化,在大部分地區都已更新與開發之時,過去繁榮的迪化街一帶卻成長緩慢,公共建設大幅落後其他地區,都會型商業紛紛移出這個街區,取而代之的是河濱快速道路、河岸防坡堤以及迪化污水處理廠,這樣的轉變徹底改變迪化街區的定位,從精華商業區到落寞傳統街區,不但如此,最後即便連生活上的親水空間也不復見,前後期生活環境品質落差甚大,讓此地曾是台灣重要名門士紳居住的意象顯得相當不搭調,公共景觀環境有待改善的迫切性,比起台北其他地區,今日的迪化街區需要的不是污水處理廠,而是污眼處理廠。
設立於六十九年的迪化污水處理初級廠就卡在淡水河與該老街區的中間,顯示出該地區在都市化之後,都市污水問題成為首要關鍵,從中國新疆省會、台北街名、年貨大街到污水處理廠,久而久之,污水處理廠成為卻迪化街區的另一個重要功能與意象。
八十四年北市於同一地區近九公頃土地向下開挖18公尺深,耗時近十年,以65億元的經費預算更新初級廠成為二級廠,表層以四公頃的公園覆蓋,落成後廣受好評,成為該地區優質生活空間的重要根據地。好處不僅如此,百分比公共藝術讓台北市文化局得以提撥高額工程費推動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透過公共性與藝術性兼具的計畫施行,為該工程建築進行美化,「大同新世界」的公共藝術設置案就這麼生出來了的。
從2002年台北市內湖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設置案,將計畫設置地點脫離原施工基地而展示於內湖公園之後,2005年迪化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設置案又更加往前突破,邁出公共藝術設置多樣性的步伐,特別是民眾參與的部分。該案除了永久性與臨時性作品設置之外,還有藝術家進駐社區,「先公共後藝術」的主軸概念明確,讓公共性的氛圍灑滿整個北大同街區的大街小巷,台灣公共藝術的民眾參與終於在這件設置藝術案中獲得充分的發揮與彰顯,這在台灣推動公共藝術的歷程中,絕對具備關鍵性的時代意義。
策展人陳弱千其實是公共藝術設置案的新手,但卻也因此比其他專業策展人更加謙卑來推動此案。在她先生范赫鑠全力協助下,虛懷若谷的向各方專業人士請益與廣邀參與,是迪化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案獲得重大的突破與公共藝術得以往前進展的關鍵。
面對嶄新的工作挑戰,陳弱千竭盡所能的找各方人馬加入團隊,一開始就邀請淡江建築系黃瑞茂老師與學生進行社區願景規劃與討論,進行社區工作坊的參與式規劃來擾動社區意識,另一方面也邀年輕策展人羅秀芝協同進行各式街頭劇場的策展活動,另外在文化局的協助下,以閒置警察局作為該案的第一個作品以及藝術家進駐社區的據點。陳弱千表示「三十多位藝術家與當地民眾彼此互動討論,進行創作提案並舉辦許多社區的活動,在”討論中創作,在創作中溝通”,達成”先公共後藝術”的新里程碑,這長時間的蘊釀與等待,讓軸線內永久性、駐區、即時性、表演藝術、玩藝工作坊的各種公共藝術呈現豐富的面貌,以新且多樣的詮釋方法,包含視覺、聽覺、表演藝術」。外表看似弱女子的她,如水般的環山攘堎,借重各界長才,展開藝術家聊天室、社區工作坊、駐區工作站、社區座談,深入街頭巷弄、老廟學校,老人小孩都不放過,對於藝術創作不論是永久性或暫時性的設置,策展人都要求藝術家要「先公共後藝術」,也是這份難得的堅持,讓許多各種不同聲音與意見的人都能夠共同透過這個設置案,激盪出不一樣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這次的公共藝術設置案的過程經過長時與多人的擾動,讓老舊社區街道內的小朋友與老阿媽也挺身參與許多藝術創作,除了玩藝工作坊的植物染與糊獅頭吸引大小朋友參加之外,在街區牆面美化也可以見到老阿媽的意見。協同策展人羅秀芝指著李俊陽的幻戲迷牆作品表示,住在對面的老阿媽每天看藝術家在這邊畫牆壁,後來也跑來指導藝術家要這邊多畫一點樹,那邊多畫一點人,天氣熱時阿媽還會送上清涼的水給藝術家消暑,讓藝術家充分感受到公共藝術與生活結合的豐富生命力。
「大同新世界」公共藝術設置案的範圍涉及北大同地區,包含臨時性展覽共有26處設置,創作者除了三十多位藝術家之外,更有上百位居民與學生的參與,從孔廟到淡水河沿路都有,為了配合「大同新世界」作品的完成,台北市文化局也藉機舉辦第二屆台北公共藝術節,從94年4月10日~
5月7日登場,從開幕當天沿著迪化污水處理廠開始就能清楚看到顏名宏「一種接觸的美學」以紅瓦片有機排列在公園入口處的牆壁上,如同放大的指紋螺旋型態,展現出極為動態連結的接觸關聯性美學。劉國滄以集水管與送水管於污水處理廠服務區外牆,與污水處理送水管相同意象,也能借助水管集水發出擴散的水聲而與環境達到共鳴。林龍如與熊宜一的「大地重現」,讓那條被河濱快速道路隔離的淡水河重新回到大龍峒的懷抱,將死寂的天橋重新接上藝術的廊道,以木材質再造天橋藝術作品,使當地居民透過藝術天橋尋回當地地景的歷史記憶。
其他如知名藝術家許拯人、袁廣鳴、劉和讓、小草藝術學院、游耿暉、潘娉玉、黃子欽、無重力行動群、江洋輝、鍾文音、魏德樂、駱麗真、吳達坤、劉丁讚、黃瑞茂、吳鼎武.瓦歷斯、顏艾琳、陳景林、馬毓秀、林明賢、林珮淳、葉蕾蕾等,以十九件作品散佈於迪化街、酒泉街、哈密街、庫倫街、敦煌路、延平北路、重慶北路區域內,筆者按圖索驥,從淡水河往文昌祠、老師府、大龍峒市場、啟聰學校、四十四坎遺址、保安宮、孔廟,老實說,腳力不好的人最好不要輕易嘗試一次看完,最好分成幾次慢慢欣賞,這些散佈的藝術作品讓人不得不重新去面對充滿歷史記憶的街區,想想光是策展人與藝術家要來回跑這麼多地方,其實已經對當地居民有相當程度的擾動。
回過頭來,在一一巡禮這些公共藝術作品之後,不難發現策展人以公共藝術介入社區還提升環境美感的強烈企圖。此地許多斑剝缺乏維護的街道、雜亂招牌、疾行與隨意停滯的汽車與攤販,都是形成視覺心裡巨大美學污染的來源,大家久而久之不斷的被這些污染所奴化與馴化,然而這些公共藝術創作的參與過程以及26處藝術作品設置串聯起來,就如同當地的一具大型污眼處理器,可以用來淨化視覺與提升環境感知能力的機器,不斷喚醒公共景觀的視覺污染問題。這是「大同新世界」公共藝術設置案非常重要的貢獻之一,展現台灣公共藝術設置的能量將可持續擴充其多元性與在地性,而這些操作的過程,勢必都將在未來成為主流,且成為生活環境美感提升的重要關鍵。
|